<strike id="i2f7x"></strike>
<strike id="i2f7x"></strike>

    <code id="i2f7x"></code>

        嘉興智信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24小時服務熱線

        0573-82081131

        公司新聞

        公司新聞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最新動態 > 公司新聞
        “中譯外作品荒”現狀亟待改變
        作者: 發布于:2013-9-9 16:48:07 點擊量:

          在前不久舉辦的BIBF“文學之夜”書友會上,俄國作家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在被問到對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有何了解時,他開誠布公地答到:了解很少,因為目前在俄羅斯的書店里,還很難買到翻譯成俄語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9月3日 光明網)

          德米特里先生的這句話也許也代表了眾多對中國文學作品感興趣的國外讀者的心聲,他們渴望了解中國當代優秀作品,但沒有足夠的譯作供他們閱讀。與早已走進中國的外國文學作品相比,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步伐似乎慢了許多。

          中國當代優秀作品中譯外嚴重不足的尷尬、供不應求的市場情況,大大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文學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文學作品是一個國家展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窗口。通過這扇窗,中國文化可以以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安靜方式進入世界視野,各國讀者從文學作品的字里行間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限魅力。而“中譯外作品荒”卻在無形中將這扇窗關上了。

          反思我國出現“中譯外作品荒”的原因,一方面是受翻譯工作本身難度較大的影響。翻譯過程本身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它對譯者的文學素養和語言水平要求都很高。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是文學交流的最大障礙。翻譯不僅要求譯者對源語言、目標語言本身要有很好的駕馭能力,還要熟知兩種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我國對翻譯作品的報酬不高,盡管物價一路飆升,但翻譯的報酬一直穩居在千字幾十元的水平,這不利于提高人們對翻譯的積極性。

          “中譯外作品荒”的現狀亟待改變。9月2日在北京啟動的“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的舉辦是一個積極的引導,今后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翻譯工作的認識,多舉辦這類比賽,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了解翻譯工作。此外還應提高譯者的報酬,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翻譯工作中,培養一支翻譯素質過硬的翻譯隊伍,讓他們成為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使者。

          隨著全世界對中國文化關注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關注中國,中國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軟實力,文化就必須要走出去。我們應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文化代言作用,以翻譯為橋梁,打破“中譯外作品荒”的尷尬局面,通過中譯外的文學作品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讓中國的文學作品打動世界。




        上一篇:國際翻譯大賽推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下一篇:中國文學如何“向外走”?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成年女人粗暴毛片免费观看|国内精品日本和韩国免费不卡|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